奧數(shù) > 小學資源庫 > 教學論文 > 小學語文教學論文 > 五年級語文教學論文 > 正文
2013-12-20 10:22:28 下載試卷 標簽:五年級 五年級語文 教學建議
第五組“中國古典名著之旅”教學建議
本單元采用“課文帶名著”的編排方式,從課文的學習,引出相關名著的介紹。包括名著的主要內容、歷史地位、作者及所塑造的典型人物和故事。如,學了《將相和》,了解《史記》;學了《草船借箭》,了解《三國演義》;學了《景陽岡》,了解《水滸傳》。學生學的是一篇篇課文,了解到的卻是一本本名著,這樣的編排不僅拓展了學生的視野,而且給學生打開了閱讀古典名著的窗口。
這一組課文的編排,與六年級下冊的外國名著導讀的編排意圖是一致的:體驗閱讀名著的樂趣,閱讀整本書,感受文名著中主人公的形象;同時在習作方面提出縮寫的要求/教材第一次提出這方面的訓練要求。
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教育,如果只停留在單篇短章的閱讀而不關注整本書的閱讀,學生的閱讀能力不會很高,也不全面,不能算真正學會了閱讀。因為篇章固然便于精細研讀,但在實際生活中需要這樣精細研讀的機會并不多,更多的是閱讀相關書籍,講究的是用盡可能少的時間去獲取盡可能多的信息。何況在通常情況下,整本的書同篇章相比,知識的容量總要大些,思路的拓展總要復雜些。
教學中,根據課文內容與名著之間的相互關系,可以有不同的處理方式。當課文內容相對獨立的時候,“課文帶名著”重在引出對名著的介紹。如,課文《將相和》改寫自《史記·廉頗藺相如列傳》中幾個獨立而完整的小故事,這些故事與《史記》中的其他章節(jié)沒有多大的聯(lián)系。又如,課文《猴王出世》和《景陽岡》雖然都節(jié)選自兩部長篇小說,但故事本身也具有一定的獨立性。因此,通過這些課文的學習,帶出對古典名著的介紹,使學生知道所學的課文分別出自哪部名著,這些名著大致講了什么內容,作者是誰,有哪些大家很熟悉的故事出自這些名著,這些名著的地位和價值如何,等等。當然,對學有余力的學生,老師也應該鼓勵他們去更多地了解名著。如,《將相和》最后寫道:廉頗和藺相如“他們倆成了好朋友,同心協(xié)力保衛(wèi)趙國。”根據史書記載,公元前221年秦國統(tǒng)一了六國,趙國也包括在內。那么趙國后來怎么也逃脫不了被滅亡的命運呢?由無疑處生疑,引導學生走向更廣闊的閱讀視野。
如果課文內容與名著緊密相連,“課文帶名著”不僅要介紹名著,還應該讓學生了解名著中的相關內容,使學生明白故事發(fā)生的前因、后果,才能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。拿《草船借箭》這篇課文的學習來說,周瑜“請”諸葛亮商議軍事、要他負責造箭十萬,諸葛亮知不知道這是周瑜的陰謀?如果知道為什么不當面揭穿他,反而主動立下軍令狀?這樣的問題就必須聯(lián)系當時的歷史背景談。當時曹操率軍南下,企圖攻打東吳,之后再攻打劉備,以便一統(tǒng)天下。孫權和劉備看清了曹操的陰謀。因此才會聯(lián)合起來抗擊曹操。正是基于這個原因,諸葛亮才沒有揭穿周瑜的陰謀,怕的是傷了和氣,孫劉聯(lián)合戰(zhàn)線會破裂,導致被曹軍各個擊破的危險。因此,課前,老師布置學生去看看根據《三國演義》改編的連環(huán)畫、電視劇、戲曲錄像、白話小說,或者老師做相關的介紹,對這篇課文的學習是十分必要的。
《將相和》根據《史記》改編,課文講述的每個故事,都有矛盾的發(fā)生、發(fā)展和結果,有相對的獨立性,但又緊密聯(lián)系,合起來構成一個“將相和”這一完整的故事。藺相如“一奮其氣,威伸敵國”的氣勢,不僅維護了趙國的國格,也維護了他自己作為一個使者的人格。不要說他經過巧妙斗爭勝利地回來了,即使他在這個時候死在秦國的宮廷也是重于泰山。這是贊美藺相如的生死觀,文章也贊賞廉頗勇于改過的精神,深深打動我們的還有:超越個人的名和利,以國家利益為重的榮辱觀……盡管故事發(fā)生的時間離現(xiàn)在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,但所表現(xiàn)出來的人物精神風貌仍然具有巨大的藝術感染力。
《草船借箭》以“借”為主線,把草船借箭的起因、經過和結果敘述得清清楚楚。學習這篇課文,要指導學生抓住敘述的幾要素,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。課后思考練習:“默讀課文,想一想故事的起因、經過、結果,再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。”正是體現(xiàn)了這樣的要求,引導學生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,學習有條理地表達。此外,感受人物形象,特別是諸葛亮、周瑜的形象,也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重點,教學中,可以通過歸納或演繹的方法引導學生去體會。
《景陽岡》《猴王出世》都是屬于古典小說,與現(xiàn)代白話文相比,語言風格有較大的差異,一些字詞句的用法、意思與現(xiàn)在都不一樣。如,“篩酒”是斟酒,“榜文”是指舊時官府的告示。學生閱讀這類文章,相比白話文,會存在一定的困難。由于兩篇都是略讀課文,因此,不必在詞句的理解方面有過多的要求。學生有不理解的詞句,老師可做解釋,但不必主動講解,以培養(yǎng)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。這兩篇課文的學習重點,還是在于把握重要內容,體會文章的寫作方法。如,《景陽岡》提示語設計:“想一想,除了打虎,課文還寫了哪些內容,這些內容跟打虎有什么關系”,目的在于引導學生領悟課文布局謀篇的方法,了解選材和表達之間的關系。
這一單元的課文要想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,對老師有一個基本的要求:閱讀相關的名著。
歡迎掃描二維碼
關注奧數(shù)網微信
ID:aoshu_2003
歡迎掃描二維碼
關注中考網微信
ID:zhongkao_com